《米与盐的年代》与《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
这是我最近在读的两本书。
《米与盐的年代》,这本书我原本是寄予厚望的,但是,在我看到了第五部分,将近300页之后,我决定给这本书,评2颗星。因为实在是太令我失望了。原本我希望看到的,是一部没有西方文明的世界史,结果呢,却看到了一部“假装成东方文明的西方文明发展史”。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第四章《炼金术士》,哈立德与伊旺这两位古往今来,无可匹敌的天才,在他们有限的生命中,发现了自由落体的规律;研究真空与空气压力;声音传播的原理;尝试测量了声速与光速;研究了白色光线的分解;研究了弹道计算;还提出了万有引力;发明了放大镜和显微镜和望远镜;制造出了合金,甚至毒气弹。对了,还有现代印刷术。
这,简直就是令人发指的意淫!接下来的发展历程,我还没有接着看下去,但是,似乎已经丧失看下去的动力了。
如果作者只知道东方文明的那些名词与皮相,什么真主呀;安拉呀;可汗呀;苏菲派呀之类的东西,而对于东方文明的内在特性,一无所知。自然只能耍着东方词汇,然后给人物起个中文名或者印度名字,来讲西方式的发展故事。与其看这样的故事,我还不如直接去读西方历史了呢。
《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这本书,因为今天一家人坐火车去宁波上坟,来回坐的都是慢车,加起来有10多个小时,正好一口气就读完了。
很不错的书,我在豆瓣上给了4棵星。这是一本历史学家写的人物传记,几乎无一字无来历,严谨性是极有保证的。书中所描述的郭嵩焘,也常常让我有亲近之感。一个思维迥异于时代的人,一个理性大大超过感性的人,一个个性刚强因而屡屡折于清末官场的人,一个身后的影响远大于生前影响的人。总之,他的个人失败,是那个朝代注定会失败的证明。
书的最后一章,专论中国走向世界的挫折。尤其是对比了中日两国的差别。颇多中肯之论。我所联想到的是,之所以日本能够迎头赶上,而中国却不断的举措失当,实在是由于我们的历史包袱太重的缘故。人家遇到几次船坚炮利之后,就幡然悔悟,迎头痛追。而我们呢,一次一次的被打得打败,一次一次的割地赔款,越败越惨,几近亡国。才渐渐能够正视西方的科技、人文、政治、学术。而可哀叹的是,又矫枉过正,无法正视自己的学术、传统和优势。在群情激奋之中,清醒有定见的人,却实在是太少了。
作者对于郭嵩焘的人品、学问、见识、才干,推崇备至。我却略有担心,怕是有些过于偏向,感性还是大于理性了。
回头还要再找点讲那个时代的其他人写的其他书来看看。
关于米与盐的年代,我想作者的意思是就算没有西方文明,有些东西到了该有的时候还是会有的,比如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比如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我觉得没什么不对啊,这些东西原本就存在在那里,看谁先发现它而已,没有了西方世界,东方世界发现它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我不认为是YY,而是在探讨一种可能性。
当然这书跟我心目中的科幻貌似不太搭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