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如何看待开源社(kaiyuanshe)?
很早就因为罗聪翼的提问与邀请,关注了这个话题,却一直都没有想好怎么回答。
我算是常年混迹于开源社区的一份子,这次的开源社从发起到成立,我也算是深度参与者之一。所以,「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反而感到难以评价。越是了解细节,就越是难以客观、全面的评价。
简单的挑一些关键词来讲吧:
「摸索」,这个组织,从发起到成立,到各次的会议,有太多的讨论。各种意见,各种立场,各种观点,各种设想,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清楚开源社究竟要做哪些事,怎么做,以及找什么人来做?
举一个例子:我现在是开源社的文案小组的成员,主要参与起草各种的文档。从最初的《成员合作备忘录》,约定成员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到后来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是大家参与讨论、起草、修改的。最近正在讨论的,有入社申请表,FAQ,普通会员晋升核心会员的制度等等。
其他的各个小组,都存在同样的讨论、摸索的过程。我一方面从中感受到了混乱,也感受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身在其中,我很确信的一点是:这种摸索,我也是参与者之一。如果希望开源社将来变得更好,我责无旁贷。
「混乱」,开源社的成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我们的一个微信群,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成员加入。每周的例会,也会有新成员自我介绍的环节。目前看来,开源社几乎是来者不拒的欢迎各种申请者。也由于这种源源不断的加入者,使得整个开源社,有太多想做的事情,太多的计划与太多的可能。
各种参与者,如何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如何协调?各种提议与建议,如何决策?各种贡献,如何衡量?
说实话,大多数问题,都还没有定论。各种组织能力与开会议事的能力,也都有待提高。
「诉求」,当然,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有所诉求的。基于自己的诉求,对于整个开源社的诸多目标,也有种种赞同、旁观、不感冒的区别。我并不完全了解其他人的诉求,仅仅谈谈自己的诉求。
我 虽然是以个人身份加入的开源社,但毕竟我的职业身份是华为的员工。我也希望能够对于自己的企业,带来某些益处。在我看来,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对于开源的理 解,都尚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某个开源软件,开源类库,我们企业能不能用?」、「我们企业能不能参与到某个开源社区、开源项目中去?如何参与?」、「作 为企业,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开源战略?」这些问题,很多企业不知道,也迫切希望得到专家的咨询与指点。
如果,开源社,能够通过服务企业,进而对国内的开源环境有所改善,这是我的主要诉求。至于开源社是否能够达成我的诉求,我尚且无法肯定。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也都处于观望的状态,我想只怕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最后,还得回到问题本身:「如何看待?」我想,也许可以拿一个小故事来作为结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之初,有人质问,这有什么用处呢?法拉第的回答: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处呢?」同样的,对于一个新生的社区「谈不上如何看待」。
Kaiyuanshe.net 开源社
很抱歉po一个有点尴尬的comment,因为Github上没有找到您的邮箱。
请问您能帮忙填一份与开源社区有关的研究问卷么?
https://www.wjx.cn/jq/69832956.aspx
(大概三分钟,只需要您尽可能如实、准确、客观)。
为了表达对善意的感谢,每收到一份有效问卷,我将向世界粮食计划署(https://zh.wfp.org/donate-now)捐赠 2.5 元,
选择这一公益项目是考虑到疫情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使最弱势群体的营养情况恶化(http://www.fao.org/2019-ncov/zh/)。
最终我会将捐赠结果公示于我在维基百科上的用户页:https://zh.wikipedia.org/wiki/User:Wenping_zou。
研究结果经过整理后,也将与以前关于中文维基百科的研究一起放在我的用户页以供参考。
选择“开源软件开发社区”(OSS)作硕士论文缘起于我偶然读到的几篇与开源软件有关的论文,
e.g.,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the “private-collective” innovation model,
也许是由于学者出色的说故事的能力,将开源软件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让我对geek精神感到心潮澎湃。
加之,“开源理念”一直是让我激动的主题——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基于同样开放的维基百科。
还有一个小原因更加促使我去做这样一个工作:三年前在中文维基百科上发问卷时,受访者表示也很希望有关于中文维基百科的研究出现,
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OSS研究中,近二十年的文献很少有专门survey使用中文的开源软件开发者。
同时,我也希望作出一篇质量足够好的论文,以期研究结果能为开源软件项目的管理提供一些启示。
联系开源软件开发者有一定难度,如果您能提供一些建议/帮助,或者您有其他任何问题,欢迎您随时和我联系。
再一次诚挚地感谢您,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