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一、缘起
这本书我以前就看过一遍,这回因为参加“强读会”的缘故,又极力推荐大家选择这本书来读。在大家投票,这本书最终胜出之后,我又颇兴奋的读了一遍。但是,感觉却和当年读的那一遍不一样了。于是,抱着搞清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的心态,我又开始读第三遍,谁知越读反而越迷茫了。
钱穆先生的文章,向来以清晰明白见长。我读先生的作品,也向来受用得很,从来没有发生过“接受困难”的问题。
但是,这回却是越读越不是滋味,于是有了下面这篇读书笔记。
二、《前言》
钱穆先生的前言,讲了7个要点:
1、制度与人事的关系,“离开人事来讲制度”,既无可讲,也不必讲。
但是,这本小书,却因篇幅所限,只能讲制度,不能就人事进行展开。
2、制度之间相互配合,成为一个整套。
但是,书中对于制度之间的关系与相互配合,却讲得很少,让人不能解渴。
3、制度之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要理清楚。才能“把握各项制度之真相”。
但是,同样是因为篇幅所限,在这本书里,我们没有看到多少这样的分析。
4、制度的内在用意,必有其历史上的原因。后人凭空论断,总会不切实际。
5、区分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历史意见应从“当年的名臣奏议”中去寻找。
6、除了时代性,还要考虑地域性。
7、政治在历史之中,历史在文化之中,不可孤立的讨论。
以上四点,乍看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总觉得有为古人开脱的嫌疑。在钱穆先生当时的环境,一片鼓吹西化的声浪中,自然很难维持中庸的立场。因此,钱先生的偏,自有其道理。但是,到了我们现在,似乎不宜再采取这样的立场了。
再有一点,历史意见固然重要,但是当年的名臣奏议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我总是心存疑虑。如果客观一点说:“现存的历史资料,关于历史意见,保留最完整的,也就剩下奏章了。”那我还是同意的。毕竟民间真实的声音,总是最容易被遗忘的。
钱先生在序中开篇就说:“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因此,我猜想这本书的前言,其实既是《历代政治得失》的前言,又是他自己希望写出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总纲。只可惜,《历代政治得失》这本小书,却担当不了政治制度史的大任。钱先生后来也没有完成他心目中的那本大部头,唉~~
三、相权与君权
钱先生的著作,向来关注相权的衰落。《国史大纲》中讲得还要详细一些。大概的意思是:
汉代的相权最为完整 → 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 → 宋代宰相连座位都没有了 → 明代干脆就把宰相给废了 → 清代就更不必谈,一无是处
正好我另外在看一本书,是台湾的女学者李贞德写的《公主之死》,其中也有一段概要的叙述,是谈这个问题的,大概的意思是:
官僚结构日益强大,自成体系,皇帝就会另辟非正式渠道,介入政府。
宰相原本也是皇帝的私人管家,后来开始管理国家 → 尚书又渐渐从内朝的一份子,变成外朝的正式成员 → 然后是秘书令、中书令,逐渐在曹魏的皇宫中崭露头角 → 再后来是南朝的中书舍人、门下侍中、侍郎
我们如果再顺着说下去,那么这个趋势一直就是如此的,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 司礼监 → 清代的军机处
到最后,光绪想要变法,还得提拔几个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再让他们有专折言事的权限。
从这个角度来看,皇帝与官僚集团的斗争,永远都是存在的,而且,似乎最后的输家,总是皇帝。
四、制约机制
我们现在大概都肯承认,权力如果不受制约,一定会出问题了。从这样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的很多制度,也的确可以看到不少制约的机制。
1、门下封驳制度
2、谏官对皇帝的谏诤与讽议
3、御史台等机构对政府的监察
4、还有明代的言官等等
最近我在看当年明月的《说说明朝的那些事儿》,他已经写到崇祯朝了。其中有两段论述,我颇不佩服。
一段是分析袁崇焕的,大概的意思是某种阴谋论:满清为了证明自己得天下是正当的,因此要贬低崇祯,要贬低崇祯,就要抬高袁崇焕,只要将历史描绘成:“愚蠢的崇祯,中了满清幼稚的反间计,杀了唯一能够挽救大明的袁崇焕”,这事就成了。
另一段是分析言官的,似乎大明之所以会亡,关键还是坏在那些只知道内斗的言官手里。
那么,我倒想顺着当年明月的思路去“阴谋论”一下,满清写历史,自然要达到他们的目的,有清一代,对言论的控制最为严酷。他们所写的明代历史,很有可能,也大大的夸张了言官的副作用,而将言官做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全部抹杀了。
再者,钱穆先生说:“皇帝任命宰相,宰相任命谏官,谏官讽议皇帝”这样才是一个理想的监督循环。听上去很对是吧。钱穆先生还说:“皇帝应该垂拱而治,将实权交给宰相”这样才是一个理想的权力分配,听上去也很对是吧。问题就在于,如果权力在宰相、决策在宰相,事情是宰相做的,那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谏官,去讽谏皇帝呢?监督权力,自然应该监督那最重要的权力呀!言官对各项人事、政策发表意见,不是非常应当的吗?怎么就成了:“做宰相的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又如何施展得开呢?”
再进一步联想一下,中国历代都有养士的传统。将一些优秀的人才留在京师,养在翰林,所谓储才养望。到底是不是好事情呢?钱先生认为是不错的。钱穆先生说:“唐代培养人才在门第,宋代培养人才在馆阅校理之职。到明清两代,始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当然,做翰林的不一定全都好,然而政治家学问家都由这里面出来,那亦是事实。”我却猜想:一帮子书生在翰林院里混着,等名气够了就出来做“监察”、做“大臣”,却不了解民间疾苦。只怕监察制度就是坏在养士上了。
五、地方政府
按书中所说,从趋势来看,地方政府的组织,也同样一代不如一代,尤其关于行省制度,钱先生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我也觉得非常有道理。能够总结出来的,有这么几个观点:
1、机构层级越来越多,不是好事情。汉代做得最好。
2、地方政府的掾属,渐分流品。下面的小吏升迁无望,也就更容易堕落沉沦
3、行省是个坏制度,“而且不祥”,最好废掉。
在我看来,在如今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县转成了市,大的市还包括了很多的小市。直辖市从三个变成了四个。
如果有可能继续演变,直辖市越来越多,省、县越来越少,从省、市、县、乡四级,重新演变为直辖市、区这样的两级。
也许会重新回复汉朝郡县制的风光。
至于官员流品,现在倒是全都不讲究了,一切可以乱来,只怕还是“弊大于利”啊。
六、人才选拔
1、上次在群里聊的时候,我说了:考试制度,要和官员的考核制度联合
起来看。这方面汉代的考核、升迁机制,要合理得多,虽然他的考核选拔机制,比较简陋,容易被钻空子。
2、高考的重要性,应该越来越低,国家应该下功夫关注两头:基础教育与公务员考试。至于高考,就应该逐步的过渡到完全由学校自主招生,取消统一高考。
3、人才的出路,现在的确是越来越广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但是,如果当官不是一个值得尊重的职业,而是一个值得羡慕的位子。那就会吸引更多的钻营者,而非真正的优秀人才。不过,这事情挺难的。
七、其他
我对财政、税收、军事之类,向来没有了解,因此也谈不出什么感想。就略过吧。
八、总的感想与读书计划
这本书总让我感到意犹未尽,而且对钱老的很多观点,也总觉得缺乏事实依据。由此我产生了“去读更多历史原典”的念头。比如春秋、左传。然后再接着读各个朝代的历史。总之,是一个漫长的阅读计划。
因此,我也打算退出这个强读会了。毕竟,每次都要投票,最后不一定能读自己想读的书,并非什么快事。
再者,这个群的发起者,已经失踪很久了,让我颇为失望。
所以,还是退出算了。
九、相关资源
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68969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65263
长春出版社: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丛书(全12本)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18943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http://bbs.gxsd.com.cn/redirect.php?tid=60693&goto=lastpost
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三册)(辽宁敎育出版社 1998)
http://bbs.gxsd.com.cn/redirect.php?tid=27574&goto=newpost
萨孟武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 2008)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178089
btw:国学数典是个极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