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知乎]如何评价《玩过这么多社区 还是豆瓣好》一文中关于知乎的部分?

作者 zhuangbiaowei

我很赞同这篇文章。虽然,我几乎不怎么泡豆瓣,而主要是在泡知乎。

知乎的运营味儿太重了,名人范儿太重了,马太效应太重了。所以,我相当反对@徐然宽 的答案,因为他的应对方案,是以反贴标签的方式,给对方贴了标签,然后将对方扫出去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答案,是@陈章鱼 的。他提供了一些反证,特别是一些不符合马太效应的案例。不过,陈兄,我虽然没有去做收集工作,但是相信找一堆的“符合马太效应的例子”,在知乎是非常容 易的。如果想要实在的统计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计算一个数据(用户收获赞同数/用户答题数),然后再参考用户粉丝数。这个数据的前一部分,可以说是某用户的 答题平均质量(我的答题赞同平均值约为7)。再以他的粉丝数倒序排列。

我将自己关注的人(280+),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赞同率大于 20的,有18人,平均粉丝数为37497。赞同率在10~20之间的,有39人,平均粉丝数为12321。赞同率在5~10之间的,有36人,平均粉丝 数为3856人。赞同率在2~5之间的,有57人,平均粉丝数为1217人。赞同率低于2的,有48人,平均粉丝数183人。

其中,赞同率最高的,是李开复,赞同率高达128。

对于这样的数据,我们可以解释为:因为这些牛人答题质量高,当然,他的赞同率就高。粉丝自然也就涨上去了。问题在于,这其中存在的是一个累积效应,或者说马太效应。粉丝越多,他们获得的赞同,也会越多。赞同越多,答案越高,答案越高,赞同越多,粉丝也就越多。。。

可以说,知乎的规则,助长了马太效应。
——————————————————————————
补充,我不反对马太效应,但是我发现了失效的马太效应。
——————————————————————————
关于“阶级斗争”,这里再补充一个例证。
zhihu.com/question/2060

@yolfilm 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朋友,他的很多回答,我都非常喜欢。但是,在知乎,马太效应放大了他的受欢迎程度,也引来了很多的粉丝。不过,说句可能过于极端的话,爱的人越多,恨的人也越多。脑残粉越多,脑残黑也越多。最终,yol受不了这样的反对,离开了知乎。

我想,如果不是这么强烈的马太效应,yol也不会这么强烈的招人嫉恨,也不会被更多的人恶意攻击,也不会这么莫名的离开。。。
——————————————————————————
再补充,看到@采铜 的回答,我感到有一点不爽。有某种既得利益者,用冠冕堂皇的语言,粉饰太平的感觉。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