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ping deng”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yeka与云风都是武汉人,今年过年,他们在武汉很痛快了的聊了一次,留下了两篇Blog。
云风:《ping deng 》
yeka:《通向zi you的必经之路——自律——ping deng 》
然后,另一位相当知名的Blogger herock,写了一篇《ping deng? 》,表示质疑。
然后,云风又回了一篇《再谈”ping deng” 》
另外,在云风的blog里,有一个叫 ghost 的老兄,也有长篇回帖,既精彩,又混乱。
我也忍不住,想来聊聊这个话题。
1、云风与yeka的聊天,起因是公司文化,泛泛而谈的ping deng,话题实在太大,也很容易不当心就“被低俗”了。咱先不说,还是回到公司里来讨论。
一个公司,我觉得最要紧的,无非两条,一个是跑的方向正确,一个是跑的速度够快。也可以更加书面一些,称之为:“战略”与“执行力”。
2、没有人是完人,天才也同样会犯错,百年老店都可能倒闭,所以,战略的成败,极端重要!
3、大家都有意见,每个人都想多少发表些意见,如果人人都强调:“我的意见应该被重视”,甚至必须被采纳,这样的公司,就会寸步难行。
4、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是:“过于重视意见的充分讨论,可能会损害执行力,降低效率。完全的独断专行,又难以避免犯错。中庸之道很重要! ”
5、回头来看ping deng,人与人之间,当然是ping deng的,每个人都不应该高人一等,更不应该以势压人。无论是职位、经验还是股权大小,都不是一个人,鄙视另一个人的 理由。
但是,这些说的,都是心态上的事情,而不是事实层面上的事情。
在事实层面,一定会,也必须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如果能够通过较少的争吵得到,就会大大的节约公司的成本。这个与是否尊重一个人无关。(换言之,我不采纳你的意见,并非不尊重你。)
6、公司决策,不是政治决策,不可能搞一人一票。从最顶上来说,要按股权比例来投票。再下降一点,高级的战略会议,不可能动不动就开全体员工大会。再下降 一点,哪怕最终证明是那个资格老的人错了,我也会优先采纳经验更加丰富的人提出的意见,从概率来说,这样会更少犯错。这是公司的企业性质决定的,而不是单纯的理想主义的问题。
7、再回到技术层面,上次与51.com的陈桂新大哥聚会,听到他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享。“少争论,先加机器,再找原因”。在IT技术领域,相对于其他 的部门,其实更加容易分出对错来,所以,在事前争论对错,极为浪费时间。遇到问题,先解决问题,所谓加机器,其实就是“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 表现。
假设,在公司里遇到技术争论,我会先固执己见,然后等待事实。假设事实上证明我错了,那很好,我会去主动道歉,并且会修正对某某同事的评价,在以后的争论中,更多的听取他的意见。就这么简单。
8、所以,我的第二个观点是:“ping deng是一种心态,乃至个人修养,而不应该成为一种公司管理的原则。 ”
9、最后,说一句玩笑话:“云风,被dingdang惯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