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6日

[知乎]你为什么喜欢国学,学习和阅读国学经典?

作者 zhuangbiaowei

首先要探讨的,是何谓国学。2007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所谓国学》

据说,现在国学是越来越热了,但是,什么是国学,好像没什么人说得清楚。是文言文?竖版书?是四书五经?是之乎者也?是那些当年被五四青年们彻底打倒了的旧学?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封建阶级的糟粕?
那么,什么是国学呢?在我看来,国学无非是国人之学。中国这个国家的历史,从未中断,文化传承自然也绵延至今。那么国学,就该是从古到今,一切曾经产生,甚至至今仍然能够看到、学到的学问。
这样的国学定义,只怕与很多人不同。比如,孔孟之道,自然算是国学;佛经、道书,当然也算是国学;诗词歌赋要算是国学;奇技淫巧,只要是历史上的中 国人发明的,当然也算是国学;不但古代的文言文要算是国学,现代文写出来的学问,也该算是国学;不但繁体字可以是国学的载体,简体字也同样可以是国学的载 体;不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是国学;就算是到了现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也同样是国学;千百年后,要写中国学术史,这些学问,都是史书中该记载 的内容。
为什么我会这样来定义国学?因为,我既不是守旧派,也不是维新派。既不是简单的说“要继承传统”;也不是简单的说“要脱亚入欧”。就像人不可能拔着 自己的头发飞离地球一样,我们同样不可能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种出不含中国文化的学术来。学术史固然有扬弃、有转折、有吸收、有否定;但是这些都无可逃避 的会汇入整个中国学术的发展进程之中。假装自己不在其中,和假装自己不是中国人一样,颇有掩耳盗铃之态。
至于该不该读古书的问题,我感觉其实相当的细枝末节。一个不能放弃思考的人,无论接触古今中外的何种学问,总要拿来联系自己所处的时代与文化,所处 的社会与政治环境,来做更加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得出的成果,总是国学的一部分了,逃不掉的。那么既然要思考研究中国的现实,你当然可以从一切有价值的 学术资源入手,喜欢古汉语典籍的,固然可以从经史子集入手;喜欢史料丰富的,也可以从近代现代的学问入手;喜欢西方理论体系的,自然可以从西学入手;钟情 华夏文化的,也不妨从中体西用开始考察。
读书,问古今中外,总是荒唐的。第一是好不好,第二是自己喜不喜欢。读有价值的好书,如果读不下去,也不要逼自己。如此而已。

所以,将爱好国学,阅读经典,等同于读古文,我是不同意的。

至于为何喜欢国学,自然是深受钱穆的影响,参见我在另一个问题的回答:
有没有一句深刻的话改变了你,并让你一直付诸实践至今?

第三部分,可以说说学习国学的益处

直白的说,身为国人,自然要略明国学,否则何以有面目见人?又将以何等面目见人?能以自信、自尊、自足的姿态,立于人前,自然是一大益处。

再说说国学经典的特色:文章不长,往往不必通读,分章、分节、分段,都可以不时翻出来细细品味。作为思考的素材,特别合适。略有闲暇时,存思默想,往往有新的收获。这也是一大益处。

国 学思维,无论儒释道哪家,都强调反躬自省,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这里引的是儒家说法,佛道两家,也另有类似的表述)。这都是在我看来,安身立命最 切要的功夫所在。修身、修养、修心、修炼,都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渐渐的,气质就会有转化,心性就会有净化。这也是一大益处。

最后谈到信仰的选择,我个人的信仰是较为坚定的儒家信徒。有几篇文章,表达了我的观点与抉择依据,可以作为这篇回答的延伸阅读。能够确立并坚守自己的信仰,自然有无穷的益处。
《我的信仰地图》:douban.com/group/topic/
《聊聊儒家传统的道德观》:zhuangbiaowei.com/blog/?
《儒家的那些道理》:iteye.com/topic/14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