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1、从感情上来说,我当然深爱自己的祖国。但是从理智上来看,美国的确是一个更好的国家。
2、刘瑜的文笔非常棒,我几乎一晚上一口气就读了2/3的书。但是,从叙事的功力来说,较之林达,还是有差距的。
3、非常敬佩《南方人物周刊》的编辑与三联出版社的编辑。
4、刘瑜的文章,往往流于感性,而且急于下结论。相比正文的一篇篇文章,最值得一读的,是本书的前言,理论深刻、严谨、条例清晰又充满说服力与感染力。
5、忍不住要跳出来说美国如何如何好的冲动,其实是一个大毛病,因为,真正的美国人,不会这么干。他们会很纠缠于自己的生活小事,然后拿来批评自己的政府。相比之,刘瑜对于医疗体系的分析,更加有价值,因为她有了切身的体会了。
6、再举一个例子,说到美国的矿难,刘瑜讲述了美国在百多年来的进步,将采矿业变成了一个“本质安全的行业”。但是,文章缺乏横向的对比,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一百年里,采矿业的死亡率,同样也大大下降了。通过美国的进步,暗指中国没有进步,这样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7、还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前面还在夸美国人民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如何如何高涨。后来在《选谁都一样》中,说到投票率下降,却有解释为:“这其实是说明他们对于政治体制的信任。”对于这种“反正就是好呀,就是好”的逻辑,我是不认同的。
在twitter上随手写的,就这么抄过来了。
这篇写的好,赞同你对刘瑜的评价,尤其是“简单下结论”。
林达的叙事功力的确更深。
[…] 还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前面还在夸美国人民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如何如何高涨。后来在《选谁都一样》中,说到投票率下降,却有解释为:“这其实是说明他们对于政治体制的信任。”对于这种“反正就是好呀,就是好”的逻辑,我是不认同的。@《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