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退稿:《从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说起》
当我在网络上搜索“中国 教育 创造力”这几个关键词时,排在最前面的几篇文章的标题分别是:《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中国的教育摧残民族创造力》、《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调查称中国孩子想象力最差 传统教育扼杀创造力》,在某篇文章的开头,我发现作者言之凿凿的写到: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已成公论。。。
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按照社会上几乎尽人皆知的论调:传统教育、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威权式教育,不断在摧残着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丧失自我,不再创造,于是,中国就永远是落后、挨打。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某一次参观南京夫子庙的见闻。古代科举考试,自然是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典型,而在那个展览上,我看到了花样繁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古代作弊工具与作弊手法。当那些古代学子们,挖空心思去通过科举考试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活泼的心灵,不屈的意志,以及创造力火花的迸发。谁说四书五经就把人给教傻了?历代的青年学子们,用铁的事实告诉我们:他们精着呢!
在我看来,创造力,从来就不是被教出来的。也是无法被扼杀掉的。只看他用在哪方面罢了。
说说现代的例子,曾经,有这么一首诗写到: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
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
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
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自然,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你都不得不感叹中国人的创造力,那些欧美帝国主义国家里的高材生们,从来想不到化学还能这么用!再精英的教育有什么用?他们受限于他们的精英教育,创造力还不如我们的奸商。
所以,创造力一定是被需求激发出来的,当需求出现,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而一个社会,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有选择的激发某些创造力,同时有选择的抑制某些创造力。
回到主题上来,前面一直在跑题,今天的主题是有关互联网的创新。
中国互联网15年,其实有非常多的创新出现过,但是现在留下的实在不多。似乎总体的印象是:整个中国互联网,就是一直在从美国搬东西过来实现,有些山寨得好的,就活到现在。有些不争气的,就完蛋了。
而事实上呢?市场一直在做选择,市场不会因为你是抄袭就抛弃你,也不会因为你是创新就追捧你(VC也许会有些奇怪的逻辑,咱反正是不懂的)。市场的逻辑非常简单,有没有满足需求。
因此,从需求来看创新,就非常简单:首先要满足需求,根本不必考虑是不是在抄袭,而当你努力的、深入的想要满足需求的时候,创新就一定会出现,而这样的创新,恰恰是最有生命力的,而且是不可能被否定的。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退稿,就是因为对制度、对大环境批判地太准确到位了。。
这种论调在贵国当然不让发表啦,正常,呵呵
[…] This post was mentioned on Twitter by Tinyfool, Tinyfool, 庄表伟, Robin Zhong, ViceVersa and others. ViceVersa said: RT @zhuangbiaowei: 发了一篇被《程序员》杂志退稿的文章:《从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说起》 http://www.zhuangbiaowei.com/blog/?p=357 […]
[…] 附:庄表伟老师写的同题作文,可惜程序员没有刊登,其实写的非常的好:《从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说起》。 […]
你这篇文章想发表很难,哎~~该死的体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