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三要素
本文发表于《麻省理工科技创业》,2011年6月号。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经过近10年的飞速发展之后,已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了。在一个英文站点,我们发现了38个大类,共列出了750个社会化网站,依然挂一漏万。至少鼎鼎大名的社会化问答类的网站Quora与大名鼎鼎的社会化签到网站Foursquare都不在其中。而在维基百科的英文词条(List of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中,也只列出了203个。还不包括数量众多世界各国的不断涌现的克隆网站与“微创新”网站。
那么,这些社会化网站与社会化服务,有些什么共性呢?如果作一个简单的类比,我们可以将整个互联网,看成是一个计算机。而任何计算机,都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从满足网络用户需求的角度来说,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有三个身份,即信息的制造者、信息的处理者以及信息的接收者。这三个身份的需求被如何满足,应该是一个网络服务或网站的基本着眼点。
首先说输入,因为绝大多数用户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访问各种网站,吸收各种信息,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不看到自己不想看的信息,都成为相当巨大的挑战。在非特定目的的信息浏览情况下,SNS提供了在门户网站与推荐系统之外另一个不错的信息过滤与筛选方案。他能够同时以较低的人工成本与较低的计算成本,来提供一个相当过得去的信息浏览方式。
再来说处理,SNS的出现,极大的改变的信息处理的模式。将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知道这个信息背后是谁,我可以跟其他的读者、甚至作者本人产生交流与互动,这使得信息处理的乐趣,变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乐趣,从这点来说,SNS作为一种信息流动的加速剂,大大有助于提高用户对于网站的粘着度。
最后说说输出,互联网的信息最终是由人制造的,通过正向激励,鼓励用户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则是SNS的强项。一篇微博,被多少人评论、转发?一个人有多少个粉丝?有多少人喜欢你的这张照片。这条新闻/视频被多少人顶了?所有的这些,都被用精确的数字展现出来,而且每当新增一个用户转发和评论,系统都会及时通知我。对于用户来说,这样一种“我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长、我的成就人人都能看到”的感觉,使很多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从输入、处理、输出的角度,我们来观察一个一个的SNS网站,看他们点点滴滴的功能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就能逐渐把握他们成败的关键。根据我较为赞同的木头理论: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而一个SNS网站的成就,最终受限于这三类需求,被满足的最差的那个方面。
[…] 1、原本,这篇文章想起名叫《SNS三要素实例分析》,原因是我之前写过一篇《SNS三要素》,这篇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因字数限制,只写了一千字不到,完全是“高屋建瓴”,没有一点实例分析,当时就被同事@soulhacker 所批评,我当时就想整一篇大的,好好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
[…] 收到的评论SNS之盲人摸象——第一部分 « 读书、思考、生活 发表在《SNS三要素》庄表伟 发表在《为什么Bambook是最好的?》石头 […]
SNS解决的是人的关系问题:如何强化熟人关系,如何表现自我,如何结交新人?…
所以它的核心是身份、关系和互动。
至于文章分享,只是一个副产物。
你上面那种技术思维做SNS,我担心会做死掉,因为你的关注点不是人,而是信息流动。
关于输入
你说是信息过滤和筛选。如果是熟人关系,比如你的高中同学,比如他搞生物,你搞IT,他的阅读喜好和你基本无关,除非通俗的休闲哲文等。
如果是新人,因为SNS的封闭性(必须先成为好友或粉丝),文章根本pub不到你这儿。
你说的应该不是SNS,而是社会化,社会化不等于社交。
你说的处理
如果你想结交一位名人,但对于他那几十万的粉丝,你可能和他双向沟通吗?
你说的输出
因为SNS是一个封闭系统,必须先成为好友或粉丝,才能接收到对方的消息,评论、转发等非常受限。
你发一篇文章到你的人人网里,你看有多少响应?
BTW:我只是sns的旁观者,可能还是比较浅薄。
人际交往与信息流动并不矛盾,在网络世界,人际交往也是通过信息流动实现的。第三部分“处理”,我会来深入讨论这个话题。
btw:人人我从来不去,没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