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2日

SNS之盲人摸象——第二部分(上)

作者 zhuangbiaowei

五、分析框架

要分析那么大的一个现象,的确需要一些下手的思路,某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确成立,那么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典型的输入、处理、输出的结构,也应该在网络上存在”,那么对于网络而言,人就是一个一个的“处理/记忆”单元,他们接受输入、处理信息、创造输出,听上去,也相当的顺理成章。而现代的SNS网络,就有点像导线或电路(当然,也可以称之为神经元之间的触突),将人与人的联系,以某种方式固化下来,使得信息传输更为顺畅,当然,也更为频繁。

这,也许是分析SNS的入手处。

六、输入分析

“因为绝大多数用户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访问各种网站,吸收各种信息,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不看到自己不想看的信息,都成为相当巨大的挑战。在非特定目的的信息浏览情况下,SNS提供了在门户网站与推荐系统之外另一个不错的信息过滤与筛选方案。他能够同时以较低的人工成本与较低的计算成本,来提供一个相当过得去的信息浏览方式。”——引自《SNS三要素

1、信息的可预期性

当我访问一个网站或者使用一种服务,我的预期是获取什么的信息,而实际获得的信息,是否满足我的预期,即是信息浏览的可预期性。

如果我们访问门户网站而言,甚至是垂直门户网站,那里的信息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因为我几乎是按照某种点击路径,直达自己想要的内容。当然,我某天的想法可能会变化,只要选择不同的网站、不同的点击,访问不同的分类,我可以自由的选择内容。问题在于,这样相当累吃力。

而推荐系统,努力在记录我的偏好,这实际上是在努力完成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人的偏好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偏好系统的假设,基本上就建立在“用户过去的选择,也将是今后一直的选择”这个基础上,这往往会让口味稳定的用户感到满足,而让口味漂移的用户,感到过于死板。

在SNS系统中,通常用“关注/follow”来解决这个问题,在twitter/微博,我们关注的单位是人,而在知乎/Quora,我们除了关注人,还可以关注tag或者某个具体的问题,最近有什么变化。

当然,因为人的口味是变化的,同一个会发布什么乱七八糟的消息,我们根本无法预料,某个原来干得好好的VC,会突然宣布“私奔”,这完全出乎了大家的预料~~

最值得一提的,是tumblr,他通过鼓励一个用户开多个“blog”,鼓励用户将不同的内容发布到不同的“blog”上去,使得每一个blog的内容,相对稳定,品质相对更高。不太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

信息的可预期性,是一个难题,太高则死板,太低则杂乱。一个SNS服务,是否能够按用户的意愿调整可预期性,用什么方法,依据什么原则来调整可预期性,则是一个见仁见智见功力的大问题。

2、兼论Google Reader与ITEye

Google Reader是一个RSS Reader,但是,我认为他在社会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我们常说,Google不懂社会化,但是Google Reader中的好友推荐,like以及基于某种魔法的“Sort by magic”,的确为阅读大量网络信息,带来了便利。

ITEye,也就是原来的JavaEye,有一个非常奇特,国内似乎未见模仿的功能:“基于用户投票的精华、隐藏与奖励、处罚”机制。虽然JavaEye最初只是一个传统的BBS,但是,在传统BBS版主加精华功能之上,用户可以投票决定一个帖子的生死。被投票为垃圾的帖子,将会从版面上消失,而被投票的用户,将会被扣除积分,甚至因此丧失发言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这样的机制,JavaEye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质量技术论坛,这其中的社会化机制,是很有价值的。

3、深入了解与浮光掠影

用户浏览网络,常常会有多种不同的需求,虽然说现在是一个人人浮躁的社会,毕竟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生出一股冲动,想要深入的了解某个话题,想要一探究竟,还想了解别人有如何看法,甚至围绕一个话题的诸多议论,又是哪些衍生的评论和趣事。

在某些碎片时间,我们愿意胡乱的,可有可无的,获取一些信息,打法一些时间。在某些特别闲的蛋疼的时候,我们又愿意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满足自己那颗“求知/八卦”的心。

一个SNS产品,能不能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呢?这又是一个矛盾。

我不同意霍炬的看法:“评论让信息不再平等,发出的微博是主要的,其下所有的评论附属其上。一条微博一旦被删除,其下的评论也随之消失,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如果不特意展开去查看评论,一般情况下评论是不会被更多人看见的。甚至发出评论者的follower(墙内叫粉丝,关注者)都看不到。这样就严重降低了信息的利用效率。”

因为,信息的价值原本就是不相等的,140个字的精雕细琢,与“呵呵”、“放屁”、“赞”这样的文字,是不等值的。原始素材与围绕原始素材的讨论,实际上存在着天然的从属关系。

当我只想浮光掠影的时候,我可以仅仅看那些时间线里的内容,当我想要深入了解,追根究底时,我可以点开评论,细细阅读别人的评论,以及那些评论者之间的相互讨论。

当霍炬担心:“相当比例的信息单纯成为评论而损失掉”时,我认为,有些评论,本来就是不值得流传的,而且,这些评论是否流传出去,依然取决与评论者,而不是一种强制的设定。

关于评论与转发的问题,我将在“信息处理”一节,进一步深入讨论。

 

不好意思,原本的打算是这篇文章分为四部分来写,但是第二部分的预期篇幅,大大超出了我的设想,因此,接下来的内容,明天继续再写,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