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之盲人摸象——第二部分(下)
六、输入分析
7、阅读负担与阅读习惯
霍炬的blog里有两段话:“我觉得谈产品体验是一个专业的事,不是随便一个谁觉得什么好就是好的,用户体验这个词因为太容易理解,使得评论起来毫无难度,其实多数人对产品体验的评价都流于表面,非常肤浅。”、“微博类产品因为信息刷新太快,所以造成了比以往RSS更严重的阅读压力,让人们阅读负担大大加重。也在其上花费掉更多时间,节约阅读负担问题非常重要。”
另外,霍炬的夫人西乔,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谈到《理性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受众、目标、情境”,我非常认同西乔的观点,泛泛的谈阅读负担,往往流于表面,非常肤浅。必须考虑到是谁在阅读,他们想要读到什么,然后才能判断,某种展现方式,对于他们而言,到底是不是一种负担。
因此,我在此并不想证明霍炬说错了,只是想说:很有可能,twitter与微博的用户需求与阅读习惯,本来就存在着差别,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不同的功能与界面设计,很难简单的评价优劣。
比如说微博有而twitter没有的缩略图,到底哪一个更好,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插入了被转发的140字原文,再加上可能附带的图片,的确会造成更高的行高。但是这样是否真的会带来阅读的负担呢?泛泛的谈负担的话,一屏幕的全是文字,只怕比图文夹杂的内容,更加令人感到负担吧。一方面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内容,一方面又抱怨阅读负担增大,难道不是一种矛盾吗?
twitter/微博这样的产品,说到底是打发碎片时间的工具,有人浅尝,有人沉溺。浅尝的人,自然没负担,沉溺的人又往往不自觉,甚至乐在其中。真的觉得有“阅读负担”的人,只怕就是那些成天分析用户体验的家伙吧?
8、直接可见与点出可见
微博相比twitter,最大的一个不同,可能就在于某种封闭性,以前google的价值观有一条,是让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的网站,这体现了一种相当开放的精神,而在微博,他们做的非常多的功能/改进,是让用户尽可能的不离开自己的网站。
图片有缩略图,点击放大。视频有缩略图,点击播放。音乐一样可以直接点击播放。这样做,好吗?对吗?应该吗?这三个问题,我都没有答案。但是,可以比较一下twitter的例子:
早期twitter,都是点出可见的,他们不提供任何这种服务。但是,twitter从单栏改为两栏后,他们出现了一些令人感到很纠结的变化。
因为@ghosTM55是我follow的人,所以他转发的那张照片,我在右边栏,就可以看见;而这个@tualatrix,我却没有follow,所以他上传的那同一张照片,我看不见,而是会看到一个Media not displayed.的提示。个人认为,这样的取舍,令人感到非常纠结与蛋疼。
顺便吐槽一句:twitter官网的这个右边栏的滚动条设计,也非常诡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体会。
9、时间线与信息流
在大多数的SNS产品中,我所关注的消息,都会以时间倒序排列,并且常常称之为“时间线/Timeline”。而facebook/google+则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案“顶贴”,一个消息如果被回复/评论/like,就会上浮,以吸引我的再一次注意,在Google+里称之为信息流/Stream,在Facebook里称之为动态汇总/News Feed。
到底是时间线比较合理,还是信息流更加好呢?这与一个SNS产品想要服务的用户有关,如果我关注的那些人,都是真正的朋友,我自然不想要漏掉他们的每一条消息以及相关的每一个评论。如果我只是随意的关注了一些人呢,根本没打算看完他们所有的内容,漏掉了也不可惜,那么在有空的时候打开网页/手机,看看最新的内容,五分钟后关掉去干别的,自然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分类,twitter/微博的时间线是合理的,facebook的信息流是合理的,而Google+的信息流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他根本就是鼓励你尽可能多的关注一切能够被找到的人~~~
另外附赠一个link:《Google+抄袭Facebook的十大证据》
10、新浪微博的搜索与直播
必须多说一个小节,这个小节是夸新浪微博的,而不是在做产品之间的比较。在我看来,新浪微博有一个功能做得很棒,随意搜索一个词,如果有兴趣,就可以以直播的方式查看搜索结果,在某些热点事件出现的时候,利用这个功能看直播,看到七嘴八舌的议论滚滚而来,的确非常能够满足我们一些“深度八卦”的需求。
小结:以上10个小节,都是关于输入的,也就是当一个用户进入SNS,如何去获取/阅读那些消息的各个方面。可以谈得内容还很多,不过实在是有点写不动了,明天,正式进入第三部分:“处理”。
对于G+有误解:鼓励你尽可能多的关注一切能够被找到的人,不是这样的,G+鼓励按照认识程度不同进行分别圈养,而对于不认识的人的关注是希望你仅仅圈在Following这个圈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