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

社区运营三大忌——以知乎为例

作者 zhuangbiaowei

在「私吐槽」专栏,我针对这次的419事件,只写了一句话:「我一直觉得,知乎没搞好,与张亮这样的投资人,有很大关系。」

在「思考IT」这个专栏,我打算写一些更加有营养价值的内容。

前天与一个朋友聊天,我还发表过一个观点:「知乎是国内运营得最好的几个社区之一」,但是,我那天没有提到的「但是」,我想写在下面:

一忌:渐渐被遗忘的初心

周源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知乎团队的初心是什么?

基于这个想法,我们的初心是:

  • 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知乎能帮助每个人去展现自己亮闪闪的一面
  • 知乎将成为一个由人们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组成的 P2P 网络
  • 知乎帮助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知乎将持续产生高质量、可沉淀的信息,并让有价值的信息和人都关联起来

而我在另一个问题里,提到过自己的担忧:可能导致知乎走向失败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我想,如果知乎有可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对于何为优质回答的定义发生了变化。”

知乎的运营,一直都在追求优质的回答。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何为优质呢?
1、大家都赞同?
2、运营的员工有偏爱?
3、名人?
4、能够激发更多的讨论?
5、具备足够的深度和长度?

这些都可能不是优质的判断依据,但是也有可能被用来判断是否优秀。

我担心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知乎运营团队,在何为优秀的判断上,默默的,不自觉的,有意无意的,向KPI低头,向热闹低头,向名人和大企业低头

最终,从一个一流的问答社区,变成为一个二流的,却标榜自己是一流的问答社区。

在大约2年以后的今天,我想:「自己的那些担忧,几乎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二忌:以人治代替法制

在一个虚拟社区,谈论法制,是不是有点大题小做呢? 之前我写过一篇给知乎的公开信:《规则与例外——写给知乎的一封信》后来,这封信还在知乎引发了一些讨论:你对《规则与例外——写给知乎的一封信》一文有什么看法呢?

但是,我在文中提到的所有问题,知乎团队一!个!都!没!有!解!决!

依然是区别对待,依然是顾此失彼,依然是各种潜规则。

这次的张公子退出,终于引起了知乎团队的重视,但是:他们的反应只会让其他知乎用户心凉!

@葛巾 算得上是知乎大神了吧?结果,照样会有没有受到重视的感觉,悠悠的叹了一句:「原来要张公子怒了,你们才会担心啊……」

而我之前的愤怒呢?我很愤怒! – 禾厶口土木曹 – 知乎专栏

我在文章里喊到:@黄继新@周源 @顾惜朝 请回答我的问题!

他们没有一个理我。我还给他们都发了私信呢!

今天,周源说:对不起,来晚了

我自然要小声的问一句:「您的私信是开放的!您的私信阅读与回复率是多少?」

你们忙,大家都理解,但是你们如果不能一视同仁,就不会得到任何理解。被你重视的,会感到失望。被你们忽视的,会更加失望!

@路小佳 明确指出:“知乎并非因为张佳玮的不满才站出来,事实上,我们在乎每一个人”,这句话,看了很不舒服,此地无银。我想,这就是大家的心声了。

三忌:指手画脚的投资人

其实,前两忌,还算是「可治之症」,这第三忌,才是「不治之症」!

大约是两年前,我曾经一口气喷了一篇文章:《要创业,就别听VC的!

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创业团队不要为了VC的建议而动摇,VC只是出钱的人,甚至不能算是业内人士,他们的建议,未必是为了你事业的长远发展,也许也许只是为了他能够更快脱手。」

但是,在知乎我们经常会看到@张亮 的身影。他的身份是创新工场的投资总监,但是却常常以知乎负责人的身份出来发表各种言论。这次张公子发怒,他居然来了一篇:知乎的耻辱 – 逆旅 – 知乎专栏

在文中,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说到:「刚才我已经跟周源通电话了,也跟相关产品经理沟通了,没废话,知乎会尽快改进审核相关的产品体验。别的话不说了,开始改,必须改好。」

还说:「如果你对知乎的某个用户体验不满,请留言或给我私信,谢谢!我会督促他们,没有任何借口。」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守本分的投资人的形象!

你只是投资人,不是客服,不是公关,不是CEO,不是产品经理,不是知乎团队里的任何一员!

你只是一个投资人!但是你的手伸得太长了!不但给周源打电话,而且直接跟相关的产品经理沟通。 不但在私下插手此事,而且在知乎团队给出官方回应之前,就写什么《知乎的耻辱》!

你管得太宽了!

你管得太细了!

你管得太多了!

言尽于此吧,张亮以前的那些指手画脚的事情,我也懒得再一一去翻了,反正他没少干!

以上就是我的最后一次劝告,下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