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如何评价钱穆?
原本是打算带着怒气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后来想想,大可不必。
如何评价钱穆?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难回答。如果说将其作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位著名的学者,评价云云,我想很多人都只能“仰之弥高”,何谈评价二字?如果说仅仅从我自己个人的体会出发,谈谈我对钱穆先生的评价,也许可以直言一二。
钱穆先生,对我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人生导师。在大学毕业之前,我都一直是一个纯粹的理科生,在大学期间对哲学有了一些爱好,但是泛而不精,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所得,仅仅类似狗熊掰玉米一样,看了好多本杂书而已。
直 到工作以后的几年,我开始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后来又看到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以及后来的《国史大纲》,乃至于目前几 乎将国内能够买到的钱穆的著作,都找来看了一遍。越读,越是感叹自己生得太晚,深恨自己没有机会成为钱穆先生的学生。在我的内心,我是将钱穆先生,默默的 称之为老师的。
钱穆先生的史学,主要以思想史为根底,以考据为手段,这样的学术风格,非常容易令人产生“感同身受”的体会,古人如何思 考,思想如何演变。在钱穆先生的著作中,历史变得生动与亲切起来。另一方面,钱穆先生的史学,是有情怀的。事实上,中国最好的历史著作《史记》,向来被成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由于司马迁写史有情怀所寄。如史记,常常会感受到作者的“向着我呼喊”的情绪。读国史大纲,也有类似的感觉。若非有用 心良苦,用情至深,写不出这样的历史书来。
当然,思想史的路数,加上情怀的导向,钱穆先生的史学为人所诟病,也在情理之中。一种人认为他 不够中立(这自然不必去理会,因为从来就没有中立的史家)。另一种人更加荒谬,因为钱穆先生所持的立场恰恰是他要批判的,自然怎么读怎么不是味道。要在鸡 蛋里挑骨头,比较困难。但是在学术著作里挑毛病,就太容易了。
李零在《张政烺论易丛稿》的前言里写过一段话,很可以引用过来:
现在的古文字学界,在新一代的年轻学子中,有一种风气很不好,就是争强好胜,党同伐异,如蚊嗜血,如蝇逐臭,闻他人之过则喜,有一得之见则狂,专以纠谬订错、攻击他人为目标,不是诲人不倦,而是毁人不倦。
这已经远离了正常的学术批评,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批评。
批评并不等于纠谬订错。说实话,学者称为“硬伤”的绝大多数错误,其实都不值得大特批。只有针砭时弊,才需要大刀阔斧,迎头痛击–痛击的不是个人,而是潮流和风气。
我说过,批评是要怀有极大敬意的。
如果别人的文章值得你批评,一定是别人在前面给你铺了路,哪怕别人的失误,也是重要启发。你通过你的批评,可以和你的同行,共同推进学术,这才是批评的目的。如果你是踩着别人的肩膀说话,就该客气一点。你对你的批评对象要怀有极大的敬意。
我想,不仅仅是在古文字学界,在各种学界,都充斥着这样一种人:自身建树寥寥,却擅长批驳他人,这种人,现在也被称之为学者了。
史学家之外,钱穆先生,更是一位儒者。我因为《论语新解》、《人生十论》、《湖上闲思录》、《孔子传》等等书籍,进而更多的了解并学习儒家的各种思想与著作,越来越信服,也越来越接受,最终愿意选择儒家作为自己的个人信仰。详见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我的信仰地图》,这里不再展开,这里只多说一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钱穆先生,是足以当得起的。
总结陈词:作为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学问并非完美无缺(我也不同意钱穆先生的一些观点)。作为一位儒者,我认为他行端影正,足可垂范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