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知乎]如何读懂《论语》?

作者 zhuangbiaowei

@王路@陈不醒 两位的答案,我都非常赞同。

赞同到,我都想不出,自己还需要再添加些什么了。思来想去,打算举一些实例,看看是不是能够讲出一些不一样的内容来。

第一层:明其大意

子曾经曰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以前对这句话,并无深入的了解,明其大意:无非是不要让父母担心而已。

结果,有朋友在知乎提了一个问题:游必有方的“方”,到底该怎么解?

第二层:字斟句酌

然后我才发现,原来方这个字,有这么多种解释啊:方向、方法、常(我支持的意见是:鄭曰:「方,猶常也。」)

但是,这种深度的思考,让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本来很容易理解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解释,反而相当困难。方如果解释为常,这并非方字的常用含义,可以说是解释者的“独创性”解答。

如果按照这样的“颗粒度”,还可以再问几个问题:不远游的远是多远?怎么样才算是游?必有方的必如何理解?

第三层:追问本意

于是我们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将这个方字,解释成什么含义,才不会违背孔子的本意呢?”

我的猜想:孔夫子当初随口一说,方大概就是方向的意思。你出门总要跟父母说一声,去了哪里吧?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生在当时,接着问问老师:是一个固定的方向吗?孔子多半还会继续解释:不仅仅是固定的地方,主要还是从遵孝道的核心出发,不要让父母担心。

所以,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两个本意:文字的本意,经典的本意。文字的本意,非常重要,但是:并非必须。哪怕我们并无完全清楚文字的本意,也有可能准确的把握经典的本意。

第四层:知行合一

知道了“游必有方”,我们又该如何做?我经常坐飞机出差,起飞前,降落后,都要给父母发个短信:已经起飞、平安降落。

如果有一次忘记发了,父母过几个小时,往往会给我打手机,电话一接通,他们也就放心了。

我每天都开车上下班,只要一有机会,我妈就会嘱咐我: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我现在基本上能够做到:无论我妈跟我说多少次,哪怕每次都说一模一样的话,我都一定会认真的点头,认真的保证,一定注意安全。

第五层:体悟人生

知行合一,是怎么做到的呢?说难是真难,说简单也非常简单。我当了爸爸,我的儿子渐渐的长大,我对他的关心,对他的担心,与我的父母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儿子在前面走,过马路,一个转弯,我看不见了。顿时心就揪起来了,一定要加快脚步赶上去,看到了他的背影,我才放心。

儿子渐渐的长大,将来肯定会自己上学,自己出门,甚至一个人出国。我的担心会渐渐的减轻,会渐渐的放心他。但是:任何时候他能够给我报个平安,我都会更加安心。

有了这种将心比心的体悟,我自然会记得时时给我的父母报平安。因为,我越来越能够体会到做父母的心了。

总结

读论语,无非是学做人。所谓读懂,也就是反映在做人上。而做人的道理,简单至极。

但是,做一个让自己满意,也令人满意的人,是一辈子的事情。论语可以常读常新,无非是以为镜鉴罢了, @何居正 的答案中所引用的那一段体悟,实在是至理。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