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知乎]怎样分清外国文学译本所呈现的风格是翻译者的风格还是作家的风格?

作者 zhuangbiaowei

谢邀,这个问题不好答。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过,我的观点可能比较另类,先引用一句俗语破题「阅尽天下A片,心中自然无码。」

举个例子来说:我很喜欢读村上春树,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非常喜欢。读了很多林少华的译本,也读了不少施小炜的译本,赖明珠的译本,也看过一点点。

但是,我喜欢的是村上本人,通过不同的译本,我能够看到同一个故事,通过不同的故事,我能够看到故事背后的同一个作家。那个作家,是我非常喜欢的!

昨天正好在读村上的《无比芜杂的心绪》,其中一篇《留白的音乐百听不厌》,是接受日本的「立体声」杂志采访,谈论音乐的。

在谈到「音响器材」时,村上说:

在音响杂志上发表这种言论未免不合时宜,但我觉得,年轻时我一门心思只考虑音乐,没怎么关心机器的事。心想好的音响装置等有钱再凑齐不就得了。年轻时音乐也好书也好,哪怕条件差一点,也不照样会不由分说地沁人心灵么?人的心可以容纳无穷无尽的音乐。待到上了年纪,这种储备便会发挥莫大的价值。这样的记忆与体验日积月累,会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宝藏,只属于自己一人的宝藏。因此比什么东西都宝贵。然而机器的话,只要有钱就能相对容易地弄到手。
自然,音乐这东西与其以低劣的音质听,当然还是用优良的音质听好。
…下略

因此,我的结论是:追求心领神会吧,不要太计较一些文词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