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它不是你希望看到的
最近发现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好些人有差异。
看《海盗电台》,觉得好得不得了,我跑到豆瓣上去,打了5星。然后顺便去看看评论,结果发现了好多1星、2星的影评。总的套路是:真正的摇滚,不是这样的,那些家伙,不是真正的牛B,而不过是装B。这并不是一部真正宣扬摇滚精神的电影,而是bla..bla..bla。
看《阿童木》,我也喜欢得不行。我又跑到豆瓣上去,打了5星。再一看影评,又是不少人在骂:这不是我童年的那个阿童木,这是一个盗用了阿童木名字的美国货。。。然后又是bla..bla..bla。
当然,这两个例子,也是我随手举的,我真正想要说的,是这么一篇blog:《王佩:<大江大海 1949>读后感之无序发泄版》。
我们读书也好,看电影,听音乐也罢,当然会带着某种预期。想要获得什么,看到什么,如果没有实现预期,自然会失望。。。但是,当这种失望转变为批评的时候,往往会演变为对创作者水平、能力、甚至道德的攻击。
我下面引用几段,给大家欣赏一下:
龙应台这个鸡婆,《大江大海》我已经看到了76页,里面除了费尽笔墨摹写她的父母和她自己,并无一点大历史的叙事。
汉语是多么灵动的语言,与从句林立的英语相比,别有一番魅力。。。。一个刘姥姥,胜过八个龙应台。
龙应台对待历史数据的态度是很草率的,关于长春围城死亡人数,书中说,有两个数据,有人说10万,有人说65万。龙应台玉手一挥说:“取其中好了,那就是30万。”取中值的统计学依据何在?瞎掰嘛。
应台,我们可不可以把岁月交给风,把往事交给云,把比喻交给诗人,把修辞交给小说,把自恋交给自传,只把历史事实留给《大江大海》。
说实话,王佩老师,从一开始就错了。
二战史料,无论中文的,日文的,英文的,德文的还是更多其他文字的,早已汗牛充栋,铺天盖地。龙应台再写这么一本,有何意义?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本史料集!要求龙应台,只把历史事实留给《大江大海》,完全就是看错了书!
龙应台也不是个历史学家,在这部作品中,考证的准确性高低,根本就不损害这本书的价值。要求《大江大海》的每一个数字都准确无误,也完全就是看错了书。
龙应台不是在写近代史,不是在写二战史,不是在写1949断代史,说到底,根本就不是在写历史。要求《大江大海》“大历史的叙事”,也完全就是看错了书。
明明是一个因为看错了书,而感到失望的家伙,却以极为刻薄的语言,来攻击作者,我觉得,实在是有点:“不厚道”——(当然,这仅仅是我经过克制以后,发出的批评)。
不说王佩老师了,说说书本身吧。在我看来,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历史散文集,是一个女人,在听到、看到那么多1949的故事之后,发出的感慨。
是的,仅仅是感慨,这样的感慨,没有条理,不讲逻辑,不讲是非,不论对错,无关大局,不问立场,这一切的感慨,仅仅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苦难”。因为战争,因为命运,因为世事无常,因为人性,因为种种已知、甚至未知的原因,而发生的苦难。
而龙应台,对于这样的苦难,不是以一个旁观者,不是以一个记录者,不是以采访者,甚至猎奇者的身份,来描写的。他首先花了很长的篇幅,描写自己的父母所经受的苦难,然后,以深切的,对自己所爱的父母的同情心,来接着描写后面的故事。
我能够猜想,为什么故事结构会那么跳跃,甚至破碎。因为在我阅读的时候,每每读到双目含泪,感动不能自己,必须暂停一下,才能接着往下读。龙应台在写书的时候,我非常肯定他常常会下不下去,因为故事实在是太沉重了,如果不穿插些别的轻松一些的故事,简直就是无法写下去的。
这样的一次阅读,说到底,不是在阅读故事,而是在体验情感。体验作者的情感,也因为作者的叙述的功力,进而能够体验当时那些亲历者的情感,那种绝望,那种伤痛,那种追悔莫及,那种肝肠寸断。当龙应台反复的说着:“管管,你不要哭,管管,你不要哭”的时候,我简直是无法抑制的哭了出来!
所以,王佩老师,长春围城,究竟是死了10万、65万、还是30万,根本就不重要。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些数字是否确切,一点都不重要。因为,苦难是无法“计量”的,是无法“比较”的。不是65万的苦难,就是30万苦难的2.1666倍。这样的读书,根本就是不会读书。
所以,我读这样一本书,也无非就是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旅程,无法得出任何结论,也总结不出什么道理,只能说:“去读吧,如果你还没有变得铁石心肠。”
和本地传统的史观相比,《大江大海》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事实是,评论atom的人可能连atom是什么都不知道
如果没有经历atom的时代,对atom电影的好感会降低80%
把变形金刚当变形金刚看和把变形金刚当商业大片看的人体会肯定不一样
ps:即使喷,也不能喷”这是一个盗用了阿童木名字的美国货”
atom和忍者神龟一样,香港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