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

[知乎专栏–思考IT]互联网公司的研发组织

作者 zhuangbiaowei

一、平台化趋势

各个互联网公司,都有类似的发展趋势,腾讯的总结是:云中发展、轻重分开、快速沉淀。

盛大的类似道路是:将各个技术团队的平台类技术收拢成盛大在线(SDO),在后期由于云计算技术的兴起,又联合盛大创新院与盛大在线,建立了盛大云。

阿里云、京东云、腾讯云,这些云服务的发展趋势,也非常类似。

平台化、服务化、虚拟化、分层化,是统一的趋势。

与这种趋势相关联的,是组织机构的调整,与研发节奏的调整,越是底层的架构,研发(迭代)周期越长,走得更加稳健。

越是上层(应用层)的产品,越是强调快速开发,快速迭代,快速试错。

二、矩阵型团队

随着互联网研发技术的日益成熟,各种工种也逐渐出现:产品经理、前端工程师、前端架构师、后端研发、后端架构、用户体验设计师、运营、运维、测试、安全、策划等等。

大 多数互联网公司的研发团队,都成为一种矩阵型的结构。项目经理+一群研发人员,是一个项目组的基本构成,人数会非常少,3~5个人的规模非常常见。但是, 这些人之外,还有各种专职团队的人员加入:产品经理团队,会派驻1~2个产品经理过来;架构师团队,会派一个架构师过来;与此类似:前端设计师、测试工程 师之类的专业角色,也会被派来。

这种团队的组织,往往是动态的,在项目完成后,也许会各奔东西。

运营、运维、DBA之类的人员,不太会直接加入具体的项目,但是会与项目组有密切的协作。

因为矩阵型团队,交叉协作,多线汇报,使得绩效考核的工作,会相当困难。

三、能者多劳

组织结构与分工甚至技术架构的决策,往往与各个团队的人员能力有关。能力强大的个人与团队,会逐渐膨胀,扩大其职责。比如最近比较热门的淘宝前端团队,推出的中途岛项目,其本质,就是借助Node.JS的后端能力,接管部分原本由后端团队负责的工作。

很多身在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会觉得这种情况非常混乱。不过,这也正是互联网公司的活力所在。

 

保留评论:

真正的互联网公司,追求的并不是体系的完善化。而是单点的极致。
以前都在讲,最短的一块板子,决定水桶装多少水。现在这种状态变化了,现在是,所有的板子都要达到一个标准的水准,然后要有一根最长的,要比所有人的板子都长。
对于腾讯那种,已经平台化的企业来说,平台就是他们的产品。平台就是他们最长的一块板,是其他人所无法超越的。
真正的互联网企业,不需要把水桶的所有板子都做得一样长,而是需要保证所有板子都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有一块特别长的板子。

能 够让用户记住你,一想到要做什么,就想到你。就像施乐、巴可,分别成为了复印机和投影仪在一些国家的代名词。如果只是能够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而无法树立 独特的,能够占领用户心理位置的品牌,那么体系再完善都没有意义。还是说水桶,哪怕你的水桶最短的板子,比我的水桶第二块板子还要长,只要你的最长板子, 没有我的最长板长,那么用户就会记住我,而不是你。那么最终成功的就肯定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