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

SNS之盲人摸象——第一部分

作者 zhuangbiaowei

一、缘起

1、原本,这篇文章想起名叫《SNS三要素实例分析》,原因是我之前写过一篇《SNS三要素》,这篇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因字数限制,只写了一千字不到,完全是“高屋建瓴”,没有一点实例分析,当时就被同事@soulhacker 所批评,我当时就想整一篇大的,好好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2、最初是因为老罗罗永浩向twitter开炮,接着@virushuo 写了一篇长文《microblogging和微博信息架构产品差距和影响》,进而@hecaitou 还《遵霍炬之嘱而作》了一篇长文。更加明确地将一个产品功能特性的讨论,上升到革命与反革命、自由与反自由、平等与反平等、奴役与反奴役的对立上去了。难道,就不能从纲上下来,从线上下来,坐回到地面上,谈谈产品吗?

3、最近我用了一阵Google Plus,简直深恶痛绝,下决心要好好批判一下这个产品。

总结以上三个原因,我打算写这么一篇SNS分析,文章估计会相当长(提纲就写了四页A4纸),所以打算分为四部分,今天先把第一部分写出来。

二、解题

为什么不叫实例分析,而叫盲人摸象了呢?因为反省,文章太大,需要反复的打腹稿,越想越觉得底气不足。我原本想建立的,是一个分析框架,而这样的目标,估计够一个博士做2年论文的了,以我这样粗浅的见解,最多就是盲人摸象的水平。

尤其是对于SNS产品,每个人都是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在这个网络中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无法了解整体——除非,我拿到了一个SNS网站的所有后台数据,再有精力全部了解一遍,再有条理的将其分析出来——这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基于同一个SNS产品,由于人群的不同,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使用方式,形成不同的风格与亚文化,而这些都是我无法完全了解的。

从一篇论文的角度来说,我需要很清楚自己的论证,基于哪些假设,而这些假设,往往是很难甚至无法证明,有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完全就是偏见。所以,如果你的看法与我大相径庭,别奇怪,这很正常,毕竟大家都在盲人摸象呢。

三、分析的对象

本文打算分析的主要对象,包括以下五个产品:

twitter:用了两年多;

新浪微博:用了一年半左右;

知乎:4个月;

thumblr:将近一年;

Google+:一周;

另外,可能还会提到诸如GMail、Google Reader、Google Groups、ITEye(JavaEye)、推他、点点等等网站,但是,肯定不会提到Facebook及其中国的各种克隆站点。原因很简单,Facebook我虽然有帐号,但是从来不用;开心001我以前沉迷,后来戒了;其他的网站我都没上过,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

另外,我不会讨论豆瓣和饭否,因为这个说起来太难,我得绕开。

四、一些假设与前置观点

1、国内外用户的使用习惯存在重大差异,我猜twitter的用户中,有更多的移动用户,而新浪微博的用户中,有更多的PC端用户。当然,这仅仅是猜测,没有任何依据。也没有费力去查过数据。

2、去中心化作为一个目标,在国内更加难以实现。当然,更有反其道而行之,却取得重大成功的新浪为例。

3、传播的效率与注重隐私的要求相互矛盾。这是一个两难的需求,无法同时满足。

4、产品的好坏很难评价,但是产品的成败可以预测。当然,预测也可能是错误的。

5、用户习惯,无所谓好坏对错。我很反感某种居高临下,鄙视某些用户习惯的心态。

6、好的产品即使需要学习,也是容易学习的。当然,emacs不包括在其中。

7、在这篇文章中,不讨论SNS社区运营。也不讨论SNS营销。那是另外两个巨大的话题。

8、静态分析一个网站的功能点,可能非常片面,对于一个用户来说,留给他印象的,往往是这个网站不断发生改变的感觉。举例:twitter最近的通知邮件种类增加了,原本只有follow通知,现在Reply、RT、Fav都有通知邮件了。

以上的这些假设与观点,我不打算论证,也不打算说服谁同意我,各位如果有兴趣,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