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知乎]如何读懂《周易》?

作者 zhuangbiaowei

这个问题,我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回答的,因为:读懂周易,谈何容易?

  • 周易之中有很多未解之谜,已经不可能找到答案
  • 众多的对周易的解释,从后人来看,无法判定谁是谁非
  • 哪怕你因为阅读与思考,产生了何种见解,也只能作为一家之谈而存在,却无法找到确证

因此,我的这个回答,将不谈如何读懂,只谈如何读。不谈别人应该如何读,只谈我自己是如何读的。

一、囫囵吞枣的阶段
周易的版本那么多,有各种注释、白话,讲解与细说,以我的能力,根本无从判断优劣,只能胡乱去读,跳着读,挑着读,看着顺眼的就多看看,看着不顺眼的就放在一边。这样的乱读书,让我发现了一些基本的现象:

  • 讲周易的书,至少分为两大类,在图书馆里,都是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的:B221中国哲学->先秦哲学(~前220年)-> 诸子前哲学;B992 哲学、宗教 > 宗教 > 术数、迷信 > 中国
    • 由此可见,研究周易,至少有两大门类,一类是以正儿八经的哲学自命,一类是各种封建迷信的残余玩意儿
  • 研究周易,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书籍与“专家”,但并非越是远古的,就越是靠谱。每个时代的研究者,都在往其中加入自己的各种私货。
    • 由此可见,对古人的不必有纳头便拜的心态,平视即可。
  • 古文字的训诂非常重要,各种观点与解释的分歧,往往就出在一两个字的解释上面。
    • 由此可见,不打好基本功,就会被各种奇思妙想弄晕了脑子,彻底迷糊。
  • 随着考古证据的逐步发现与整理,对于周易的研究,的确存在一些实质上的进展,但是不关注专业论文与文献的人,往往会执着于旧说,还洋洋自得。
    • 由此可见,专家与民科的区别,在任何领域,都是存在的。

二、系统性阅读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主要阅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廖名春的《周易研究史 (豆瓣)》,另一本是廖名春选编的《周易二十讲 (豆瓣)》。

这 两本书,前一本系统性的介绍了周易研究,在各个不同时代的演化与传承,对于各种学说的来龙去脉,都有所提及。后一本则是一个较为新的论文选集,从各个方面 展示了“基本上算是”周易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成果。抄一段介绍:《周易二十讲》是研究《周易》著作的精华版,既有讲《周易》研究方法的,也有专门研究《周 易》本经的;既有研究《易传》的,也有研究易学史上一些重要问题的;既囊括了近代以来《周易》研究的新进展,也体现了《周易》研究的新方向。

三、带着问题找答案的阶段
通过比较性的阅读,我对于周易的很多相关问题,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猜想与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去找各种相关的书籍与论文来看。

  • 我感觉到周易与更早之前的龟卜算命,应该有所联系,于是去看各种有关甲骨文与龟甲占卜的资料,有一点简单的猜想,是关于周易中“贞”字的解释的。以及甲骨文中“兆”字与周易中的“爻”字的关系的猜想。
  • 读卦辞的过程中,我发现周易的不少卦辞,连起来读,很有诗经的风格,但是又偶尔有一些文字上的不协调。这使我对周易与诗经的关系,产生了一些可能性的联想,当然,现在还没什么确切的答案。
  • 64 卦的蓍草占卜术,以及甲骨文与金文中出现的“数字卦”,也有一些有趣的关联。究竟古人是如何通过蓍草算出那64中卦象之一的,以及卦辞爻辞在算卦的过程 中,是如何被运用的,我也有一些猜想,也因此去查找了不少的论文与书籍。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是讨论水族的《水书》与周易的关系之类。

这是我的一个回答,也是自己的猜想的阶段性总结:能非常生动的讲解六爻是什么吗?

四、常读常新的阶段
问题当然永远的会有新的,答案也远远不止一个。阅读周易,是一件无止境的事情,可以一直干下去。在我的另一个有关六爻的答案里,表达的观点是这样的:

我现在对周易的理解是,没事不妨读读,常读常新,不断会有新的感悟。但是一定要追求什么确切的认识,就不必了。周易及其后人的各种注解,其实是前人的“脑力劳动的成果”。那种曲解,那种牵强附会,那种拉大旗做虎皮,平常心去读,也很有意思。

但是,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要建立起来:

  • 卦辞、爻辞、大象、小象乃至十翼以及各种传,几乎都不是一个人写的。哪怕是同一篇,也可能存在各种窜入。
  • 周易的智慧,主要是来源于古代王宫里的占卜师,他们的卦辞爻辞以及对卜辞的解释,需要极大的生活智慧、政治智慧以及语言智慧,否则活不下来。
  • 对于周易的各种解释,几乎不可能做到一套方法全面解决。如果有一种学说如此宣称,多半有牵强附会的地方。比如有朋友推荐的《正读周易——揭开帝王的秘籍》,的确很有意思,但是一旦想要努力强解,就没法靠谱了。

抄一段《礼记》作为结尾:

孔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 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这段话综述读六经的益处与流弊。不妨作为读易,乃至读古书时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