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知乎]儒家为何如此看重「孝」?

作者 zhuangbiaowei

在这个问题下,我最赞同的是 @管轲 的答案,但是,似乎他的回答受到了不少批评,这也促使我再深入的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顺便也是整理自己思路的一种入手处。

一、儒家的核心是礼,但是礼并非儒家发明的

这是首先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在孔子之前,早已有礼,孔子最推崇的周公,也只是制定了周礼,在周礼之前,还有夏礼与殷礼。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但是,孔子之前并无儒家,准确一点说:「并无学术化的儒家」。可以说:儒家最大的贡献,是解释了礼背后的理。

但是,如果我们再追问两个问题:「儒家之前,那些礼就是不讲理的吗?」、「儒家所解读的礼,详略何在?」

二、重人性、远玄虚;重人伦、远鬼神

在对礼的解释方面,孔、孟、荀子,都非常注重从人性出发,因为人之本性如此,所以那些礼才是自然、合理的。要遵循礼仪,首先需要明了自己的本心与本性,然后自然能够守礼。

在详略方面,儒家讲礼,多是人际关系之礼,虽然也讲祭祀鬼神,却提得极少,「敬鬼神而远之」如此而已。

从这种角度出发,对于礼的阐释与引申,其实是非常可贵一种思考方向。也是最为合理的一种思维框架。由此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品格。

三、在人际关系中,父母子女的关系,是最牢固的

在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之前,父母对于子女,已经有了养育之恩。所以,孝道是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一种「礼」。

如果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则其他的人际关系要能注重,几乎不可能。

另一方面,从父母子女的关系出发,讲将心比心,讲以己度人,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能够讲得通,也能够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的关系上去。

所以,孝道乃是礼之发端。守孝悌乃是学做人之起点。

四、各尽本分与儒道治国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在人际关系中,在社会各阶层中,每一种身份,每一个阶级,都能够各尽本分,这是儒家非常强调的「政治理想」,各守其礼,各司其职,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出发,强调孝道,的确是儒家推崇的为政之道。

「推崇孝道,将有利于长治久安」与「只有推崇孝道,才有可能长治久安,因为这符合人的本性」,这两句话的区别,是「术」与「道」的区别,大家可以体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