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专栏–思考IT]Thinking About The Internet
最近一直在思考「互联网」,比如:「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革命」……
一个比喻
在我看来,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既不是完全的混沌,也不是完全的有序,而是某种「复杂系统」,可以打一个比方,来描述这种状况:起初是两个人玩一个游戏,道具是一个骰子。各掷骰子一次,比大小。但是,点数大的人,可以新增或者修改游戏规则。
于是,第一次的赢家,将骰子数加到了两个; 第二次的赢家,约定单数赢,双数输;第三次的赢家,邀请了一位新的比赛选手;第四次的赢家,新增的平局的规则是加划一次剪刀石头布;第五次,三个骰子;第六次,每人掷三次,取平均值;以此类推…
而对于互联网来说:
- 最初,是将一切网络都链接起来
- 然后,是确保在网络上能够传输各种信息
- 然后,是将一切行业都信息化
- 然后,是将一切行业进入互联网的门槛都越降越低
- 然后,是将创业者通过互联网进入任何行业的门槛都越降越低
当玩家越来越多,当加入互联网领域的行业越来越多,规则就开始发生变化,然后是很多定义也开始发生变化,然后是原本天经地义的认识(三观)都开始发生变化,最后是整个生态都变得面目全非。
一条线索
值得梳理的线索有很多,在这篇文章里,就先提出一条线索,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门槛降低,导致各种小型团队,开始创业(甚至一个人,就敢开始创业了)!随之而来的,并非全然的好消息,毕竟人力物力严重不足。于是,这个新兴的企业,只能提供非常初级、甚至劣质的产品。或者,为了保证质量,只能服务非常非常狭窄的一个细分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传统产业的规律,这种小型企业将会迅速消亡。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开始想出种种办法,让用户可以不太计较产品的质量;还出现了「长尾理论」。在长尾理论的指导下,即使狭窄的用户群,也能通过互联网被发现与联系上。
先不谈长尾理论所描述的另一大类现象,单单讨论一下:质量下降后的互联网产品形态。
用户当然会不满,创新的企业想出了各种办法,来降低用户对于产品质量的期待。或者称之为管理用户的预期。
- 快速迭代,每周发布一个新版本,可以让用户觉得产品一直在进步(哪怕其实没啥进步,也能够给用户一些信心);
- 免费, 让那些用户不好意思来骂我们;
- 推出小范围试用版,让最早发现bug的用户,感到某种「自豪感」;
- 排队限购,引发稀缺意识与珍惜的心态;
- 邀请制,朋友介绍我来的,我也不太好意思骂的太狠;
在通过种种办法,降低了用户的期待之后,创新企业又进一步的切实提升了版本迭代的频率与发布版本的质量,这些快速开发的实践,又进一步引发的软件研发管理的诸多变革。一些好的敏捷实践,甚至进入了非互联网研发领域。
一种反省
最近在看朋友推荐的一本书《思想的未来 (豆瓣)》,这本书是一个美国教授写的,关于互联网创新与专利法保护的诸多思考。引用一段简介如下:
劳伦斯·莱斯格对因特网革命中为何会出现一种反革命的破坏性力量及后果做出了解释。创作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因特网保护了创新的公共资源。是因为因特网保护 了创新的公共资源。因特网的独特设计营造出一个中立的平台。最广大范围的作者们可在此平台上进行试验。围绕此平台的法律架构对这一自由空间给予了保护,以 使文化和信息——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能够自由流动,从而激发出了空前广泛的思想成果。但是,这种架构设计正在改变——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技术层面。
这种改变将导致早期困持网所提供的创作及创新机遇的丧失。诸多强权力量正迅捷地以法律和技术来“驯服”因特网,使之从一个思想的开放园地沦落为一个无异于高速有线电视的东西。创新将再次受到由上而下的束缚,逐渐为网络所有者、专利大户以及版权囤积才所控制。
技术使非凡的未来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思想的未来这门却在关闭。我们需要在进步与新黑暗时代之间做出选择。
是的,未来并非一片光明,我们也不是一直在高歌猛进,规则的不断改变,也并非越来越好,总之:未来将会如何,我们难以预料。
保存评论:
互联网的创新,从来都不是为了降低质量,也从来都不是为了让别人不好意思说,才去做免费的。每一个做互联网创业的人,首先想的是如何做出做好的东西来。当然也有一些人想要糊弄一下的,不过这些人已经都倒下了。各行各业可以进入互联网,可以使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便利条件。但是这些行业并不能够以互联网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来判定是非。
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企业或创业者在尝试使用互联网逆袭传统行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传统企业占据了市场,不会主动退出来。互联网企业也不可能创建那么多的新领域,于是就会利用互联网来尝试颠覆传统行业。这是被逼无奈的。
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思维在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另 外一个促成互联网思维的东西,是大数据验证下的,很多传统理论的崩溃。传统科学是通过猜想和有限证明的方式来不断发展的,当数据的规模扩大之后,很多以前 证明是有效的理论,被推翻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社会学、人文、人类行为、传播学相关的东西,都被彻底打翻了。旧的理论倒下,新的理论站起来,这些新的理 论,为互联网思维提供了理论基础。
至于粉丝文化和长尾理论,这些其实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才有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可以让这两种东西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被验证,并最终证明,当用户、流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两种东西已经发生了一些质变,变得和传统意义上不同了。